边疆快讯

西藏和平解放66周年:雪域高原创造的人间奇迹

信息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常川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3日 09:11

初夏时节,雪域高原草木峥嵘,山峦河谷鲜绿堆叠。20日清晨,家住山南市乃东区亚堆乡曲德沃村的次仁央宗老人伴着收音机里的藏语广播,抿了一口热气腾腾的酥油茶。或许是记忆太过于深刻,即使已经82岁高龄,但老人依然清晰记得那些来自半个世纪前的细节:“和平解放前,我们农奴穿麻袋片,夏天吃豌豆和荨麻,冬天要和农奴主家的畜生抢食吃,受尽了剥削和苦难。”老人说,是中国共产党解救了她、解放了西藏人民,她永远忘不了66年前西藏和平解放的那个日子。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66年来,在深刻的历史变革中,西藏开启了现代化发展的崭新征程,这片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雪域高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宪法赋予我们当家做主的权利,能为珞巴族群众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我感到很自豪。”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的珞巴族代表,山南市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扎西央金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十七条协议》指出,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西藏扎根以来,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始终在西藏各级人大代表中占绝对多数。干部队伍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0.95%,其中县乡两级领导班子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0.5%。自治区成立以来,历届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自治区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通过或批准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决定300余件,有力保障和促进了西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催生了西藏现代教育的发展。

在旧西藏,教育被当成一种特权,由寺庙上层僧侣和贵族垄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现代科技更是一片空白。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行现代教育制度,扩大办学规模和层次,赋予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自治区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期间,西藏教育投入保障力度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总投入超过785亿元,创历史之最,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得益于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区于2012年率先在全国实现省域内免费15年教育,加之1985年以来国家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有效调动了农牧民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据统计,2016年农牧民子女高考录取率达到75.4%。

西藏和平解放前,占人口不到5%的官府、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等农奴主占有西藏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普通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无从谈起。

《十七条协议》提出:“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农牧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和平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投入的不断加大和全国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西藏改革发展红利惠及到全体农牧民群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6年底,全区生产总值达1148亿元、增长11.5%,连续2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群众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2016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16元,增长速度均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西藏全区1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得到国家确认,1008个贫困村(居)达到退出标准,10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为雪域高原根除贫困、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我区共出台80多项现金补贴和政策福利,一些边境地区的政策性补贴高达人均数千元。补贴的常态化和全覆盖,意味着西藏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惠及农牧民群众的福利体系。

2016年盛夏,第十一世班禅在驻锡地日喀则圆满举行首届时轮金刚灌顶法会。历时4天的法会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祥和有序,前来聆听法会和接受灌顶的区内外僧俗信众超过40余万人次,成为落实《十七条协议》中“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真实写照。

和平解放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全面贯彻落实、各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根据2015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白皮书统计,目前西藏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处,寺庙僧尼4.6万多人,大型宗教活动如转神山神湖、萨嘎达瓦、展佛等40多种民俗类宗教活动得到保护和继承。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4亿多元对西藏文物和重点寺庙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投入4000多万元,组织上百名藏文专家,历时20余年,完成了对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的对勘出版。

对此,山南市加查县达拉岗布寺寺管会副主任吾金催成有着切身感受:“比较偏远的小寺庙如今全部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僧尼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吾金催成表示,各项利寺惠僧政策的落实,为寺庙僧尼遵规守法、安心修行、弘扬佛法解除了后顾之忧,深受僧尼信徒的赞誉。

66年的沧桑岁月,西藏走完了人类社会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完成了自己的嬗变,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壮丽的篇章。一个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良好、宗教和睦、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新西藏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免责声明:

      “边疆时空网”作为服务边疆史地研究学者的互联网平台,所刊发的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边疆时空网网站立场。对文章全部内容的客观性、完整性、真实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作品上传至网站30个工作日内同本网联系。联系邮箱:bianjiangshikong@163.com


  • 责任编辑:周家锋
  • 收藏到:个人中心
  • 分享到:


输入新闻标题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

最新消息

更多>
  • 跨越千里山川 点亮崭新生活

    站在山顶,风在耳边呼呼地吹,脚下积雪的山岭一望无际,一座又一座山头上,是绵延的电力铁塔,这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郊外。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野之中,一座座傲立的铁塔,守护着远方市镇中的万家灯火。

  • 为保护黑颈鹤 他坚守高原十八年

    雪山之下,拉萨河缓缓流淌。被河水滋润的青稞田里,三三两两的黑颈鹤正悠闲地觅食。或许是因为对环境的熟悉,生性警惕的黑颈鹤,却对附近乡道上经过的汽车熟视无睹,杨乐和同事也因此得以靠近观察。

  • 37年间,这个中心的东北虎从8只发展到近千只!

    一场春雪过后,老虎们越发活跃。皑皑白雪中,几只毛色鲜亮的东北虎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内闲庭信步,绘就了一幅“春日猛虎戏雪图”。

  • 解码乌苏里江畔小南山遗址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处,有一座名叫“小南山”的孤立小山,约20层楼高,山体形如鲸鱼,游动在完达山和锡霍特山之间,日夜流淌不息的乌苏里江在其东侧山脚下穿流而过。

  • “光明的路,我们越走越宽敞!”

    从拉萨出发,一路向着东南方向行驶,蜿蜒平整的公路犹如一条白色缎带盘绕在雪山林海与峡谷之间。穿过嘎隆拉隧道,海拔逐渐降低,雅鲁藏布江两岸崇山如黛。从波密到墨脱,开车只用了3个多小时,10年前要走完这段路需要三四天。大家都感叹:“这条路真的好走了!”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