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快讯

辽宁振兴:优化环境激发人才活力

信息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3日 09:45

原标题:辽宁振兴 优化环境激发人才活力(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在辽宁园区企业,海外留学归来的“海龟”、北上广一线城市回流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擎起振兴发展大旗。最新统计显示,辽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148人,位居全国第四位;2016年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近18.3万大学毕业生留在辽宁,占毕业生总数的63%。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人才回流。在阜新,广为流传的是氟化工研究所三任所长“燕回巢”、近250名氟化工人才挺进辽西北的故事。阜新氟化工研究所曾全国领先,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老工业基地的阵痛,三任所长东南飞,100多名技术人员出走。寻求转型发展的阜新从2010年起,再次把视野投向氟化工产业,建起了开放实验室、公共检测平台。昔日东南飞的氟化工人才纷纷回乡,或自创企业、或当技术骨干,包括三任原所长在内,近250名氟化工专业人员落户阜新氟产业开发区。如今,开发区70%的企业由回归人才挑起大梁。

新产业崛起,巢筑凤至。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才创立,如今成为VCM马达行业的领军企业,企业主要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都来自国内外一线科技企业。在沈阳开普影像技术有限公司,100多位研发人员,八成是博士硕士,多数来自外省,还有海外辞职归国的博士。

求贤若渴,重视人才。辽宁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把人才看作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来部署。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及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通过机制政策创新,创造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打破制约吸引、培育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瓶颈,既重视引进洋博士,也培养本土专家。

在辽沈大地,用人才支撑振兴发展已成为各级各地决策者共识。沈阳从去年开始,首次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资助项目,向多个开展创新创业的团队给予经费支持。大连用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凝聚人才的“强磁场”,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100余人次。

免责声明:

      “边疆时空网”作为服务边疆史地研究学者的互联网平台,所刊发的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边疆时空网网站立场。对文章全部内容的客观性、完整性、真实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作品上传至网站30个工作日内同本网联系。联系邮箱:bianjiangshikong@163.com


  • 责任编辑:周家锋
  • 收藏到:个人中心
  • 分享到:


输入新闻标题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

最新消息

更多>
  • 跨越千里山川 点亮崭新生活

    站在山顶,风在耳边呼呼地吹,脚下积雪的山岭一望无际,一座又一座山头上,是绵延的电力铁塔,这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郊外。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野之中,一座座傲立的铁塔,守护着远方市镇中的万家灯火。

  • 为保护黑颈鹤 他坚守高原十八年

    雪山之下,拉萨河缓缓流淌。被河水滋润的青稞田里,三三两两的黑颈鹤正悠闲地觅食。或许是因为对环境的熟悉,生性警惕的黑颈鹤,却对附近乡道上经过的汽车熟视无睹,杨乐和同事也因此得以靠近观察。

  • 37年间,这个中心的东北虎从8只发展到近千只!

    一场春雪过后,老虎们越发活跃。皑皑白雪中,几只毛色鲜亮的东北虎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内闲庭信步,绘就了一幅“春日猛虎戏雪图”。

  • 解码乌苏里江畔小南山遗址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处,有一座名叫“小南山”的孤立小山,约20层楼高,山体形如鲸鱼,游动在完达山和锡霍特山之间,日夜流淌不息的乌苏里江在其东侧山脚下穿流而过。

  • “光明的路,我们越走越宽敞!”

    从拉萨出发,一路向着东南方向行驶,蜿蜒平整的公路犹如一条白色缎带盘绕在雪山林海与峡谷之间。穿过嘎隆拉隧道,海拔逐渐降低,雅鲁藏布江两岸崇山如黛。从波密到墨脱,开车只用了3个多小时,10年前要走完这段路需要三四天。大家都感叹:“这条路真的好走了!”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