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日本研究——历史与未来”学术研讨会会场(人民网 林昶/摄)
11月19—20日,“中国的日本研究——历史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华日本学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共同主办,《日本学刊》编辑部承办。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代所长高洪,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外交部亚洲司东北亚处副处长张漪波就日本研究与建言献策、中国日本研究的状况与展望、当前日本形势和中日关系等主题作了报告。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宋志勇主持会议。来自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天津社科院等单位的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的日本研究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当代中国日本研究如果从毛泽东1963年作出“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批示、1964年中国规模性建立日本研究专业机构算起,也有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雨五十载,硕果铸辉煌。”与会学者表示,中国日本研究作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的“显学”,如今到了回顾、总结、再出发的时候。
有学者谈到,进入21世纪,与经济长期低迷、政局动荡多变的日本相对照,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作为日本研究的主体和客体,中国和日本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引起的刺激与反应,对日本研究的视角、方法以及问题关切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研究意识从“学习经验”到“汲取教训”的转变;二是研究指向与问题关切的转变;三是日本研究的大众参与。
有学者表示,新世纪以来,我国日本研究取得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成果数量的急剧增长,也体现在成果质量的提高和突破,一些标志性成果在国内受到好评,引起了日本等国际学界的关注。同时,我国日本研究的整体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专题研究日益深化,中日关系研究基础资料的发掘整理自新世纪以来出现了新高潮。
当然,我国日本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与会者认为,在研究意识上,强化研究者主体意识,构建中国特色的日本研究理论方法和话语体系,依然是我国日本研究学界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在研究视野上,研究“碎片化”的倾向值得注意。在研究内容上,厚今薄古的倾向需要改变。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开阔了认知视野,丰富了解决问题的手段,但也增加了价值判断认定标准的难度。从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研究成果的数量看,中国已经堪称日本研究大国,但从研究成果的质量及其国际影响看,与日本研究强国还有很大距离。
为了提升我国日本研究的整体水平,与会学者建议:集中优质研究资源,为提高研究者素质搭建再教育平台;拓宽学术交流渠道,加强合作研究,推进日本研究的国际平行对接;改善研究环境,加大重点保障力度。
近年来,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中日两国国力和中日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日本研究提出新课题。在中日关系面临困难的时期,日本研究的重要性尤为凸显。与会学者表示,中国的日本研究要适应新形势,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科学研究和提高咨政水平,努力寻找新的理论支撑和学术增长点,在国际日本研究界积极发出中国声音。